那個被抓的小男生是我們學校同年級隔壁班的,以前只覺得他調皮搗蛋不聽話,沒想到這次的「不聽話」竟然讓他得以從險境脫身。
一頭帥氣白髮的他,不僅會用LINE,更嘗試用觸控筆在iPad-Pro上畫建築圖。美國的行銷奇才蓋伊.川崎(Guy Kawasaki)在他的著作《迷人》(Enchantment)裡就非常鼓勵大家追求熱情,甚至要把熱情當成生命中的首要之務:「告訴世界你熱愛烹飪、曲棍球、NASCAR賽車或針織,無論是什麼都行,因為追求熱情會讓你變得更有趣,有趣就很迷人。
和孫子一起在大自然中散步玩耍、一起抓昆蟲時,好奇心往往變得更強大。回顧高而潘一生的作品發展脈絡,可以看到他勇於挑戰社會規範的理想特質,而這個潛藏著強烈好奇心的特質,依然延續至今。尼采說過,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孩童狀態。我的人生有許多機會皆源自於好奇心。因為好奇,我才會走進大稻埕文化創生的基地。
我最年長的朋友,93歲的高而潘建築師,始終保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奇心與嚮往。除了好奇心,我認為熱情也是生命的關鍵動力之一。林奕祐也做關廟麵,並將紅藜、秋葵加入,成為有機勇士麵,並運用紅藜,加上茶,提供失眠這種現代人文明病的解藥。
接著,我們從鄉間走入市區,看看「火龍麵」究竟如何被料理? 蔡佩烜創辦的「窖地家食堂」,把南北戰的國菜「肉燥」變成鍋,結合火龍麵,廣受歡迎。猶記今年5月疫情大爆發時,從選食材、到料理方式、料理工具使用,都得自己來,無法出遊已經夠悶了,吃點好料,也需動用全身。戶外餐桌策展,事實上以餐桌、美食為媒介,參與的人透過一場策展與在地連結,勾勒地方最真實的模樣。開發菜單時,自然隨著時令調整。
飛雀餐桌發起人兼御鼎興第三代的製醬人謝宜澂,以自身經驗,鼓勵每個人盡可能好好瞭解食材、多煮飯,體會生活裡的深刻細節。每次的畫面設定、美感,都非常要求,連杯子都不能有水漬,「要把你所有東西當成藝術品來看,來客才有機會把它當成戶外藝術品,」這樣價值才會出來。
文:康瓊之 「吃飯皇帝大」這話深植台灣人DNA之中,無論原住民、閩南人、客家人或新住民,都將「食事」擺在神壇般的崇高地位。林奕祐說,一開始種「酵道米」,十分費工,賣相也差,漸有心得後,才發現紅藜很適合、也省力,便運用環保酵素種植紅藜,研製紅藜茶、紅藜胡椒粉他以排灣、魯凱、阿美族在地部落族人的創新料理,進行發想,用無菜單的方式給外來旅客驚喜。當然不只這些,也要傳遞核心精神,彰顯計畫的靈魂。
飛雀餐桌發起人兼御鼎興第三代的製醬人謝宜澂,以自身經驗,鼓勵每個人盡可能好好瞭解食材、多煮飯,體會生活裡的深刻細節。後疫情時代,台灣人開始從都市往鄉村移動,還希望創造健康的營運模式,讓戶外餐桌議題在這一、兩年又熱了起來,國旅風潮也來助攻。戶外餐桌策展,事實上以餐桌、美食為媒介,參與的人透過一場策展與在地連結,勾勒地方最真實的模樣。理當進貨時,也不會強迫農友進非當季菜單,因此菜單掛保證「當季新鮮食材」。
在地菜單會依據時令做變化調整嗎?蔡佩烜輕鬆地說,其實不覺得太困難,因為農友種不出來非當季的食材。猶記今年5月疫情大爆發時,從選食材、到料理方式、料理工具使用,都得自己來,無法出遊已經夠悶了,吃點好料,也需動用全身。
鄭崴文帶著稻田計畫給他的影響,與花蓮玉里193縣道發生了一連串的土地關係。跳脫餐館框架,從戶外餐桌傳遞農村價值 可曾想過在距離稻米最近的地方吃飯,或是在天然食材旁用餐?「移居實驗事」創辦人鄭崴文以加入「稻田裡的餐桌計畫」(以下簡稱稻田計畫)為出發點,回顧與團隊舉辦的上百場餐會,理解到所謂「無邊際餐館」,並非只是將餐桌丟到海邊,而是傳遞農村價值。
開發菜單時,自然隨著時令調整。林奕祐回顧母親一路推廣環保酵素的不容易,還笑說,被「洗臉」是很正常的事,他也因此決定將農作大變身。接著,我們從鄉間走入市區,看看「火龍麵」究竟如何被料理? 蔡佩烜創辦的「窖地家食堂」,把南北戰的國菜「肉燥」變成鍋,結合火龍麵,廣受歡迎。他也提到,廚房食材包含部落作物,如小米、洛神、野菜等,做出沙拉、肋排、金瓜麵包、提拉小米酒蘇等特色料理,產地特色美食就此展現。林奕祐也做關廟麵,並將紅藜、秋葵加入,成為有機勇士麵,並運用紅藜,加上茶,提供失眠這種現代人文明病的解藥。後疫情時代,不只吃得美味,也要獨立自煮 當季的特色菜,箇中滋味不同。
百味拆封環島故事首站,聊的是「餐桌策展」。稻田計畫的佈置,呈現滿滿歐風,有著長桌,在全台的農村角落,包括海邊、樹林、農田、茶園,或只有退潮才會冒出的沙洲上成形。
目尼・杜達利茂說,他們也在山村、漁村或溪邊辦桌,帶著大家認識農作物與它們的產地,為原鄉傳統農作危機預做設想,透過各種練習,揉和食材與族群美學,轉換成當代的日常料理。人們在餐桌上,不只是吃飯與感受,還論述風土、懷想人情,說故事,談論永續、教育、環境,與身旁的飯友找出共鳴,彼此激盪,傳遞出地方的樣貌。
他期盼以此方式,讓農作物盡可能不被浪費,透過創意加值,讓農作可保存更久,或化身特別產品。蔡佩烜談到,窖地家食主打以台灣在地飲食文化研發的創意料理,販售食材多以台灣小農產品為主。
然而,變身之路並不順利。歸根後,運用原民的熱情實驗部落食材推廣 地方上最真實的模樣,莫過於最接地氣的當地美食。無菜單料理或許只是旅客認識當地的媒介?小農餐桌原住民農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目尼・杜達利茂認為,若能將料理成為工具,看見需求,對內學習、對外分享,餐桌會成為人們彼此合作、互相看見的開始,以料理為中心,使眾人產生關係。每次的畫面設定、美感,都非常要求,連杯子都不能有水漬,「要把你所有東西當成藝術品來看,來客才有機會把它當成戶外藝術品,」這樣價值才會出來。
認識台南環保傳教農、台灣小農料理教母 當鏡頭轉到中央山脈另一端,有機美食製造者、有「新化環保傳教農」美稱的Kia Ora自然農場主人林奕祐向我們解釋,務農的緣起,是因為母親在泰國學了「環保酵素」製法,熱衷於環保酵素,最後甚至成立台灣環保酵素綠生活協會,但仍舊無法彰顯環保酵素的影響力,這讓林奕祐開始往有機農作物發想。自「煮」時代,每個人對於烹飪、飲食的感受也大相逕庭。
他在玉里,悉心運用「地方+體驗+戶外+餐酒X企劃力=戶外餐桌策展」的模式,寫下不規則的療癒旅行故事。林奕祐說,一開始種「酵道米」,十分費工,賣相也差,漸有心得後,才發現紅藜很適合、也省力,便運用環保酵素種植紅藜,研製紅藜茶、紅藜胡椒粉。
當大多數人想的是如何把美食做到極致時,武撒恩.卡洛已經想到,運用團隊的力量,實踐「一個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遠」的理念。文:康瓊之 「吃飯皇帝大」這話深植台灣人DNA之中,無論原住民、閩南人、客家人或新住民,都將「食事」擺在神壇般的崇高地位。
鄭崴文指出,餐桌是載體,更是一種共識的象徵楊威孫先生率先響應私人捐贈,曾先自費請人修復手中26件珍貴檔案,後得知檔案局擁有完善保存環境,決定捐贈珍藏,讓各界也能使用這些資料。Photo Credit: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:1924年外交部致駐舊金山總領事館公函 該批文書檔案依內容性質,可劃分外交部編印出版品、司法例歸與法令全書,以外交部編印出版品數量最豐富,有外交部交涉節要、外交文牘、外交條約及駐在國政情報告、外交部人事資料與外交部法令彙編,可觀察清末民初我國參與國際事務、駐舊金山總領事館領事庶務、涉外商務、外交稅務,以及華僑教育軌跡。經審慎評估後,從美國運回台灣,交由檔案局整理,開放外界申請應用。
另外,司法例規、法令全書雖非外交部出版品,因年代久遠、具稀少性、珍貴性,也深具價值。該內容可分兩大部分,一是孔祥熙、蔡元培、王雲五等名人手箋。
例如,民國元年(1912)頒布的中華民國國籍法,以及12年(1923)曹錕當選大總統後親自頒訂的中華民國憲法,觀其內容已具備水準,融合各種要素,也影響往後我國重要典章的規範。Photo Credit: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:1764年曾光祖的契尾 再者,嘉慶年間至日治初期古文書契有337筆,各類房地交易契約琳瑯滿目,也有少數非交易的紀錄。
當土地業主轉歸台南監獄,獄方必須妥善保管契約文獻。這些資料,對於瞭解李友邦將軍領導台灣義勇隊並組織對日抗戰歷程,以及剖析台灣北部墾殖狀況,有極大助益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